主持人何婕个人资料简介(盘点何婕主持的节目)

2000年进入当时的东方电视台做记者,2003年走上新闻主播台,20多年来历经数不清的重大直播报道,并在《这就是中国》《今晚》《中国长三角》等“硬核”节目中精彩对话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,到今年当选市十二次党代会代表……这份职业履历来自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主持人何婕。对她而言,新闻工作者的观察与思考已然成为本能,让她得以向内自省并对话世界。

主持人何婕个人资料简介(盘点何婕主持的节目)

连线百位抗疫人 感受基层心声

既是新闻人,便从近期的新闻大事件说起。

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,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部分团队便开启了驻台备份预案,何婕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驻台。3月27日,好不容易回家休整一下的她,还没来得及吃晚饭,就接到部门来电,要求她当天到单位准备连续驻守。何婕二话不说,在尚未拆包的行李里塞了几件换洗衣服便出发了。

命令来得突然,可何婕说,自己在思想上早作好了准备,“其实3月中旬就有驻台员工了,我也是其中之一,只是当时还没有实行完全的闭环管理。那时在台集团部署下,我们就做好了战备值班方案,所以这次疫情下的新闻直播工作,从一开始就是井然有序的。”这也让何婕对SMG新闻队伍的训练有素感到骄傲,“我们是一支半军事团队,来之能战。”

主持人何婕个人资料简介(盘点何婕主持的节目)

驻台期间,何婕做了100多档节目,包括《抗疫特别报道》《今晚》《这就是中国》《1/7》《民生一网通》等。强度最大时,她连续3周无休息,每天都有大体量的直播或录制,对脑力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。

何婕在节目里采访了许多来自基层的工作人员,包括一线抗疫人员、援沪医疗队、民警、消防员、基层干部、社区志愿者等,“知道大家的难处、苦处,也知道大家在努力、坚持,熟悉我的人可以在直播中明显感觉到我情绪会有变化,声音会哽咽、眼圈会泛红。”

用心聆听、真诚感受,这是何婕采访连线嘉宾时的原则,也是她在疫情信息纷繁复杂时保持内心沉静的一种方式,“这是一场大仗、硬仗。作为新闻工作者,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,聚精会神工作,我和同事们也是这样相互打气的。”

勤做功课 让思考成为本能

新闻人经常与突发、意外“共舞”,关键时刻如何才能顶住?何婕的经历或许有些特别,但她的思维方式值得借鉴。

何婕有着理工科专业背景,这让她对空间、数字特别敏感,也会让她在做功课的时候特别注重“结构性要素”。2003年3月,伊拉克战争暴发,刚刚走上新闻主播台的何婕便面临一场“大考”,直播一档接一档,每档都长达数小时。“有一次直播时,嘉宾提到巴格达的城市防务要点大致在什么方位,我也接着话讨论了下去。直播结束后,嘉宾问我是不是去过巴格达,我说我没去过,但我看过巴格达的介绍资料,了解大概的城市结构、地理特点。”

何婕说,那时候她便明白节目前做功课的重要性,而近20年过去,她也习惯了事先做好功课,吸收、解构、再重构,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
主持人何婕个人资料简介(盘点何婕主持的节目)

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。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园、闭园全天大直播,每次长达10多小时,何婕担任总主持,要播出稿件,还要完成许多档连线采访和演播室对话。即便由于做世博特别报道,她对世博园区已经比较熟悉了,但她还是会再去用脚步“丈量”园区,对园区各场馆的方位、特色等重要信息加深印象。“这么长时间的直播,想要应对任何可能的意外,唯一的办法就是做足功课。”

2017年12月10日,全世界最大的自动化无人码头——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开港。作为直播主持人,何婕提前两天去踩点并请项目总工程师给她讲了一堂课,加深了她对港区多维度的理解。这些只是何婕惯常做的准备功课,没想到却在遇到意外时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“直播室设在户外,周围没有遮挡,西北风7到9级,温度达到冰点,架设设备时大家发现,由于光线原因,提词设备完全用不了。”这意味着,两个半小时的直播,何婕必须全脱稿完成,而在那样的大风、低温条件下,这场直播就是场硬仗。

凭借对内容的熟悉以及对整个港区建设时空维度上的把握,何婕扛着刺骨寒风顺畅地完成了这次直播任务,所有串联、采访一气呵成。不仅电视机前的观众,连许多看节目的同事都难以发现何婕是全程脱稿的。结束直播之后,她说自己整个脑袋都是烫的,“被风吹得嗡嗡响,再加上精神高度集中,脑袋直发烫。”

回首新闻直播中这些“惊心动魄”的时刻,何婕给出的答案看似简单,实则不易:“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多观察、多思考,让它们成为一种本能。也许你思考的内容并不一定有机会在节目里呈现,但思维方式却会日益成熟,思考的内容也会日积月累沉淀下来,成为你的一部分,在需要的时候以最适合的方式出现。”

实力“翻译”《这就是中国》

主持《这就是中国》,对何婕来说是全新的挑战,也是极为“过瘾”的工作。作为一档思想政论节目,它边界宽广,深入涉及政治议题,解构西方话语体系,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自信。

何婕说,对话时自己的大脑一直保持高速运转,“录制前,我们会做一些基本构想,但实际录制的时候,甚至会有超过一半多的内容来自现场迸发出的思想火花,把这些火花抓住,再展开一程讨论,既有深度,也有现场感。”

主持人何婕个人资料简介(盘点何婕主持的节目)

在“圆桌讨论”环节对话张维为教授及其他专家学者,在“互动提问”环节担任现场观众与专家们的沟通桥梁,可以说这档节目充分发挥出了何婕的优势——宽广的知识面、深厚的理论基础、强大的理解力与共情力。难怪有不少《这就是中国》的忠实观众把何婕视作节目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:“通过主持人的‘翻译’,能更好地理解专家们所说的内容了。”

开卷有益 更是人生乐趣

厚积而薄发,何婕的“厚积”不仅来源于对各种人、事的观察与思考,也与她的阅读量息息相关。何婕爱读书是出了名的,每年阅读量在七八十本,而且不仅是泛读,还写大量的书评、笔记,《书单更新》《书单思维》这两本书就是她过往精读心得的集合。此外她还创办读书栏目《看书》4年有余,有时间也跟小伙伴们一起发布读书视频,“就是想做公共文化的推广和分享。”

谈及阅读习惯的养成,何婕笑道:“我父母都是老师,我小的时候,他们要去教课,就把我一个人留在屋子里,再留一些小人书。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,我连猜带蒙再问人,就会认字了。”从连环画到看小说,再到什么书都看,阅读从此成为何婕生活的一部分。

何婕看的书种类很杂,不过偏好还是有的,“文学类的相对少,读社科类多一些,政治军事、历史考古、甚至哲学科技相关的也会读。”相比电子书,她更喜欢纸质书的触感,“不同的书页纸张会有不同的味道,而且我有折页、卷书、做记号等习惯。当然我也不排斥电子阅读,每天要看很多资料也是用电子方式看的,毕竟更方便。”

主持人何婕个人资料简介(盘点何婕主持的节目)

在何婕看来,坚持阅读不仅有益,更是人生乐趣:“读书可以说是我和自己玩的小游戏,我给自己出题,再通过阅读来找答案。比如有段时间我突然对王阳明很感兴趣,就花了一两个月,买了不少与他相关的书回来看,然后写了篇一万多字的小论文,写完了就放着,当作是自己交的功课。”

在何婕看来,读书不仅能拓宽视野、形成属于个人的思维架构,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让人沉静,“越读越觉得未知还有许多,应该多保持敬畏。”

读书这件事看似随性,但如果把这份“随性”拉长至10年、20年,又会发生一些“化学反应”——就像何婕这样,成为一名用理性观察、用感性共鸣,既能大方与世界对话、感受每个个体的温度,又能时时自省的新闻人。

主持人何婕个人资料简介(盘点何婕主持的节目)
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